“贯标”助力破解高校技术转移转化难题

技术转移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资讯    2021-07-29    248

  2020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试点示范高校应贯彻实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33251-2016)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强化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

  当前,全国已有十余所高校通过IPMS贯标认证,其中9所获得了中知(北京)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IPMS认证证书。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越规范,技术转移工作的效果越好;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问题悬而不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就容易遇到瓶颈。高校技术转移转化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转不好”、“转不出”、“不会转”、“不敢转”等,这些难题应当如何应对呢?

  一、破解“转不出”难题

  问题原因

  技术成果市场竞争力不强

  破解办法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创新过程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会导致创新效率不高,重复研究较多,技术创新价值不高,很难形成满足市场竞争需求的高价值专利组合。高校需要提高科研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使其掌握专利保护策略,对技术成果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全方位、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提升技术成果自身“硬实力”。高校通过“贯标”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理念贯穿于科研项目管理及科研成果保护和运用,有利于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动,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增强高校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水平。

  二、破解“转不好”难题

  问题原因

  技术成果产权保护不到位

  破解办法

  全面防控知识产权风险

  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将有较大的风险。高校技术转移过程中,必然要对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保护的情况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调查。通过“贯标”,高校实施内部检查和外部监督,多角度监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举一反三,促成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良性运行。例如,为解决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脱离市场需求的问题,高校应当在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阶段,通过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实现知识产权对科研项目的“导航”作用,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技术成果,设计合理合规的技术方案,避免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最大程度满足市场和产业需求,降低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导致转移失败的风险。

  三、破解“不会转”难题

  问题原因

  技术成果专业运营能力弱

  破解办法

  建设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高校技术转移团队需要同时具备法律、金融、知识产权等多学科专业知识。贯标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对标准的宣贯宣讲、人员培训,强化人员知识产权意识;通过引进外部人才与培训内部人才相结合,知识产权运营专业服务机构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协同工作,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专业、懂法律、懂金融又能进行知识产权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让知识产权运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支撑高校技术转移长效发展。

  四、破解“不敢转”难题

  问题原因

  技术成果产权归属不明晰

  破解办法

  明确知识产权权益分配

  知识产权权益明晰是提高高校技术转化效率的基础。2020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发文,选择40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试点,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以知识产权为桥梁和纽带,推动构建高校技术转移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贯标,高校在与科研人员签订的人事合同以及与外部合作方签订的技术合同中,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为高校参与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协同创新活动时提供知识产权保障,调动科研人员技术转移的积极性,增加高校科研人员技术成果转移的意愿。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科易网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科易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ky@1633.com。
热门观点